《诉衷情》考证

首页    研究成果    《诉衷情》考证

《江山靠谁守 ·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是去年在毛主席生日那天,

偶然听到了据说是毛主席于1975年写给周总理的绝笔诗词。很奇怪为什么以前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中没有收录。它到底是不是毛主席的诗词,我很是好奇,就上网搜寻了起来。

绝笔诗词?

2014年之后的介绍

2014年以后网上文章的介绍,基本上都是以下这一段话:这首词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岁时写给周总理的。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亦在重病中。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

2003年的介绍

再往前搜,2003年,新浪网以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专题栏目中,首次在网络上发表了《诉衷情》(1974年),并没有说明作者是谁。其中第一句是“父母忠贞为国酬”,似乎更像是红二代怀念父辈的诗词。

2009年的介绍

2009年10月29日的中国新闻网,发表了一篇文章:《毛泽东的执政忧患意识:五个未了“情节”》,分析了毛泽东的“李自成情节”、“海军情节”、“工业化情节”、“百姓情节”和“文革情节”。作者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安建设先生。

在介绍第五个情节时,作者提到以下和《诉衷情》有关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后期,国内曾广为流传一首署名“毛泽东”作的《诉衷情》词:“父母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你我后辈,恐将夙愿,付诸东流!”

笔者见到这首传抄词的时间大约在1976年清明节前后,标明词作的时间是“1974年12月26日”,题目是“给总理”。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上流传的其他多首“毛主席诗词”不同的是,这首词的真正作者,至今仍无从知晓。

从该词的形式上看,它或许称不上是一首“规范”作品;而从该词的内容上看,它却相当准确且出人意料地揭示了处于晚年最后时光的毛泽东的真实心态(包括“文革”情结)。应该说,该词作者即便不是毛泽东本人,也不应是远离政治高层的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位作者所冒的巨大政治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2006年的介绍

继续搜索,又发现了一篇文章——《试论研究毛泽东诗词版本的意义》,2006年12月30日,陈安吉发表于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领袖人物纪念馆-毛泽东纪念馆-研究评论频道。文中写道:

另一个例子是所谓毛泽东晚年填的一阕词《诉衷情(父母忠贞为国酬)》。现在它已经被许多鉴赏毛泽东诗词的册子所收录。实际上,它根本不是毛泽东的作品。这只要仔细研究这首词初始版本所持依据就可以明白。这首词最早见之于1986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毛泽东故事》。作者舒群在书中讲到引录这首词的依据时说得很清楚:它是得之于传闻,“无法查对核实”的。后来,一位与舒群熟识的同志写了一篇书评,明确指出:“舒群同志在这篇小说里,引用了当时流行的误认为是毛泽东的一首词:'父母忠贞为国酬……(笔者略)'。毛泽东同志的晚年确实写过一些诗词,但上引的这一首却已证实完完全全不是出自他的手笔。”这么多年来,没有任何根据可以确认毛泽东写过这首词。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陈晋曾经肯定地指出:“该词已经证实并非出自毛泽东的手笔。”

搜寻到这里,已经可以明确,这首词并不是毛主席所作。但是,这首词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当下,确实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话题:江山会不会变色?能不能变色?是否已经变色?

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是为了百姓解放、人民幸福、国家独立、走上富强。记得当年走进所有的政府机关和公共服务部门的院内楼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各行各业的人们也都是将“为人民服务”放在最高优先级。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济总量有了

较大增长、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代价极大。除了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之外,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社会“精英”和相当一部分官员“败类”一切向钱看,腐败的广度和深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政府官员不作为或乱作为,自然导致政府行政能力下降乃至监管失效,以至于各行各业假冒伪劣横行、底线不断被突破,“为人民服务”在很多人的心中演变为“为人民币服务”。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的初衷,

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平均贫穷为共同富裕。指导方针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要反右、也要反左,主要是反左”。为什么还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呢?问题是全社会的,根源在党内、在政府。时代发展到今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愈来愈复杂,社会问题和国际形势也愈来愈复杂,必须在全党、全社会普及民主意识,养成民主习惯、提高民主能力。民主的广泛参与以及民主基础上“少数服从多数”的集中决策,可以有效地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预防腐败,改善党群关系和官民关系。

创业难,守业更难

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国统区的危机四伏同解放区的欣欣向荣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得深谙国民党没落衰微的黄炎培向毛泽东坦陈:没有哪一代统治者能跳出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周期率;希望中国共产党能找出一条新路,能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对此毛泽东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不仅是毛泽东的思考,也是当时党内许多领导人的共识。1948年12月,刘少奇在对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时指出:“得了天下,要能守住,不容易。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

拒绝官僚主义作风

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 此后,他又多次强调:“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一定要打掉官风。” “这个问题所以要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是老子天下第一,看不起人,靠资格吃饭,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就不愿意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这是一种很恶劣的现象。”

为人民服务

当前,我们从严治党、严惩腐败,在继续坚持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提高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全面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希望以此能够确保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色永远不变。



2019年2月21日 14:05
浏览量:0
收藏